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21世纪百富学院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德同资本的执掌者邵俊,作为中国最早的风险投资人之一,他手上掌管的人民币基金超过100亿,邵俊本人主导投资并担任董事的尚德电力、银联电子支付、91无线、川仪股份(603100)、博腾医药(300363)、来伊份(603777)均从A轮成长为富有产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,极高的投资命中率让邵俊和德同资本在VC市场名声大噪。 作为一家成立13年的老牌基金,德同资本的成绩令人瞩目:不仅创下过一年7次IPO的辉煌战绩,今年还第一个尝到了科创板的果实——押中了科创板首批过会企业微芯生物。 从龙科创投到德同资本,邵俊几乎完整经历了中国一级股权市场的成长曲线。多年经验使得他认为老牌基金更要与时俱进,要先看趋势,再找标的。他认为当前形势下,医药板块、新能源汽车、企业服务领域更有机会,德同资本今年也将围绕这三个赛道押注,继续捕猎独角兽。 在科创板和中美贸易战双重背景下,邵俊对德同的投资打法有了更多的思考。 科创板正好相反,我认为是鼓励创新,这个跟我们所处的阶段与经济转型的需求息息相关。回到你的问题,我认为真正有科技含量、真正有创新的、甚至模式都是首创的一些企业,或者是牺牲眼前利益来获取更长远的战略价值的公司是非常适合的。这类公司以前可能只能去做海外结构,去纳斯达克得到认可,在国内没有办法得到认可,这次是一次很大的改革。 但如果商业模式的创新伴随着技术创新,企业就有了天然护城河。我非常尊敬的两家企业,一家是今日头条,另外一家是虽然争议很大,但我还是非常尊敬的拼多多。 所以我觉得这些模式的创新背后有一个核心,就是要用技术支撑,而不是只想了一个idea,这两者是有机结合的。 有几个行业是我们最近这三年一直关注的,也是2019年会继续关注的。第一就是对医药板块、创新板块高度的关注。资本市场把医药行业叫做防御性行业,跟宏观经济的周期没有那么正向的关系,所以我觉得这是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里面比较好的板块。 但中国可以在新医疗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,尤其是进入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。大家知道Car-T,TCR-T是精准治疗和细胞治疗的其中一个重要路线,我们内部做了一个行研,现在各种不同的Car-T靶点的研发团队在美国是460个,中国是450个左右,非常接近。尤其是机制创新上,中国也备有多个首创技术。 再举个例子,固定电话需要交换机,当年第一个万能交换机就是华为做的。如果沿着这条路去干,美国二战以后固定电话已经普及了,中国再走这条路就很慢,而且越到后面要铺这些成本就越高,于是我们撇开固网,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,中国在移动互联网上是很领先的。 第二个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。刚才也讲到了,我还是非常看好新能源汽车,像我过去赚钱赚得最多的几笔交易,比较经典的就是1亿美金的估值投了91助手,18个月之后,以19亿估值退出。 回过头来,我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,这个趋势已经明确了,当一个趋势明确的时候,接下来要研究的就是这个产业链里面哪一段最好。 但是我现在布局的电机、电控、电池以及车身轻量化,这些都是共性的,我们布局了好几家这样的企业,每家企业服务两家、三家甚至更多的整车厂商,这样从风险和回报来看,我的风格可能更稳健。 企业服务的特性也决定了它不像C端可以爆发,所以我们决定不扎到一些估值太高的项目,因为估值太高的隐患就是要超常规增长,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。中国以前讲野蛮生长,很多企业胆子大,圈地打仗,但现在这种粗放式的增长已经行不通了,要做精细化管理,精细化管理就一定要有企业服务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相结合,这是一个趋势。
邵俊:资管新规之后,直接、间接地都影响了我们的融资端,所以募资非常难。我们5月29日close了新的一支核心基金,20个亿。说实话这20个亿募的是我一生中最难的一次。 我们这个基金很有意思,我们是在科创板还没有宣布时就开始募集了,不是现在回过头来去跟风科创板。我们的募资材料、领域跟科创板鼓励的领域是高度吻合的,我们不会去投存量的一二级市场的套利,因为这些套利已经没有市场了。我们本来就是要投这些领域,但是科创板出来后能让我有更好的退出。 我们现在有三个一点一类的新药,一个已经拿到药证了,一个马上可能拿到药证,还有一个已经进入临床三期了,这样一个一点一类的新药组合,不要说科创板,香港都是很少的。我们还有两家正在申报的过程当中。 我当时对这个情况非常担忧,所以果断地把橄榄球式的投资往两边移。 同时我们也果断的做一些后期的比较大的投资,对于真正的风险释放的、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出手投的比较重,甚至从事了控股资产的投资,去年主要的一个投资就是从中兴通讯的旗下收购了中兴金云,联合摩根史丹利投了10个亿。 回到今年,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打法,有了科创板,使得我前端投资的信心可能更足了,因为科创板把盈利的要求去掉以后,我就不用去顾及。以前投前端,投好的话倍数是高,但是退出的时间会超过你的周期,甚至会被逼中途下车。有了科创板之后,只要是优质的企业,我就更敢于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个策略,尤其是前端的投资我们更有信心了。 以前我们买的好药都是进口的,中美贸易战限制了很多药的进口,关税很重,这对中国本土的产业可能就是一个倒逼,但我不希望走老路,倒逼又不创新了,去仿制,去偷,这样会越走越远了,摩擦越来越大。要倒逼我们下决心、下狠心去创新,这才是倒逼。中美贸易战对很多有出口导向的企业会有很大伤害,但医疗行业,我不想说是受益者,但是至少还是一个防御性很强的行业。 |